当前位置: 主页 > 高考资讯 > 焦点信息 >

名校力推的“本博贯通”,释放哪些新信号?

这个招生季,诸多大学在顶尖人才培养上打出的一手新牌,引来高教界持续关注。 以沪上高校为例。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博贯通项目,根据培养方案,

这个招生季,诸多大学在顶尖人才培养上打出的一手新牌,引来高教界持续关注。

以沪上高校为例。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博贯通项目,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后由资深教授乃至两院院士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学校所有专业都对接“卓博计划”,即学生本科毕业后,就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博士培养通道。在上海交通大学,“4+4”模式的推出也打通了从本科到博士贯通培养的新路径,本科生在大四就可以进入研究生培养通道。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清华大学就明确提出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统筹设计本研培养方案,完善本研弹性学制。而到今年,更多高校都纷纷在招生简章中突出了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那么,哪类考生更适合选择这类培养模式?知名高校不断在本科生招生中扩大本研尤其是本博贯通培养的范围和规模,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有业界人士直言,贯通培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旨在通过长周期计划,消解人才培养中的功利化倾向,从而让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与其说这是吸引招生的“新筹码”,不如说这是高校为打造让基础学科顶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梦工厂”所做的探索。

缩短培养周期,为基础科研人才“黄金10年”腾出更多空间

“长周期的人才培养,对于基础学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杨颉算了一笔帐,目前博士学制普遍3年,如果学生从本科到博士每一个环节都很顺利,那么博士毕业应该在28岁左右。但是,目前博士延期毕业的比例非常高,毕业年龄一般都在30岁左右,而博士毕业到独立科研还会有一个转换过程,真正开展独立科研。如此一算,基础学科研究人才最具创新活力的黄金10年已经所剩无几了。

扩大本博贯通人才培养范围和规模早就有迹可循。教育部推出拔尖计划2.0方案时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学科的本科生培养,进一步探索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去年8月,上海市教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到,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着力于提早发现有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质的学生。

统计数据显示,从体量和发展速度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贡献率在全世界排名仅第14位。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曾在采访中坦言,目前基础学科人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够多,而是不够强。

当前,要解决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同样需要加快培养在“无人区”探索、领跑的领军人才。在高教界人士看来,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要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改变学生大学四年围着绩点“卷”的现状

“贯通本博培养的通道,有助于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研究上,不用为科研以外的问题操心。就高校而言,可以更专注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端的科学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杰最近刚结束在外省市的招生工作返沪。他坦言,确实有一批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咨询志愿填报时只关注本博贯通培养项目。

还有业内人士直言,本博贯通培养的实施,有助于为一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照顾”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大学四年围着绩点“卷”。

公开信息显示,国内知名高校本科毕业生约有60%以上会选择深造,但不论考研、出国还是就业,都和绩点密切相关。因此,本科生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卷”绩点,很多时候会忽略了学习的本质,这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态。

曾有一位知名数学家在国内高校交流后直言,“缺少潜心读书、研究的学生,都在想着就业、考研和挣钱。”对此,吴杰也有同感。他认为,就计算机行业而言,中国缺的不是“码农”,而是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虽然从收入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之间相差20%到30%左右,博士毕业与本科生之间是3到4倍的差距,但是如果不是有从事研究的热情,而仅仅是“卷”出来的博士,也很难走得长远。

顶尖科研人才虽然小众,但需要土壤和大量投入

虽然高校不断推进本博贯通培养的探索,但与之相关的讨论、甚至争议也不少。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学生选择了本博贯通项目,但中途发现读不下去了该怎么办?出路如何?

据某知名高校对学生深造路径选择的统计显示,按照学生的倾向选择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硕士、学术硕士、直博。

“目前,不论是试点拔尖人才培养的本博贯通,还是“4+4”模式,基本都设置了退出通道。”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告诉记者,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最核心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学术引导,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尽量给每一个人最合适的教育。

杨颉介绍,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近年选择直博的比例约15%,这个比例并不算太高,在这样的前提下,推广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可能。

此外,盘点各高校的招生简章也可以看到,大多数本博贯通项目会在大三或者大四时对学生进行评估,学生可以选择退出,并且也同时对校内学生开放选拔。不过,多位知名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坦言,必须通过一套政策“组合拳”,才能在实现贯通培养的同时,给学生灵活的培养和退出机制。

有分析认为,就高校内部管理而言,本科人才培养与硕士、博士阶段人才培养原本就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需要打通两个阶段之间的隔阂统筹规划本研贯通培养,包括课程设置、实施长周期考核等,这些都有赖于各种政策的支持和突破。“顶尖科研人才虽然小众,但是需要有土壤,有大量投入,才可能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